close

6661-重陽公車站IMG_8829.JPG

編號6661圖片

在台北市重慶北路四段的葫東重慶路口公車站,這裡有好幾條公車路線行經。

 

當我在新聞看到機車死亡車禍的報導,我更加動腦思考,要以何種方式,讓更多民眾願意轉搭公共運具,減少騎乘機車發生死亡車禍的機會?

 

行駛於道路上的機車,是肉包鐵的陸路運輸方式,雖然騎機車方便,機動性高,但是在台灣,已發生數起機車死亡車禍,騎士或被載乘客生命斷送,讓我覺得惋惜。

 

由於機車行駛速度會比腳踏車更快,萬一發生車禍,騎士與被載的乘客,會有彈飛、噴飛落地,人車倒地來不及起身而被其他車輛輾過,或摔車時撞上電線桿,分隔島等硬梆梆材質設備,導致嚴重的事故風險,因此機車運輸的安全需要被更加重視。

 

我感受機車死亡車禍是民眾騎乘機車,因發生車禍而喪命的交通事故,至於肇事責任,需由車禍鑑定相關單位進行鑑定後,才會知道肇事責任的歸屬。

 

在台灣,要如何讓更多因為感到搭乘公車的不方便,或乘車價格比騎乘機車高太多,而選擇騎乘機車的民眾減少騎乘機車,轉而改搭公車的意願?

 

*公車班次密集,尖峰時刻人潮多的地方,可採取約2~6分鐘就可有一班車,離峰約3~10分鐘一班車方式輸運。

 

*寬度大的路跑大車,寬度較小的路跑中型巴士,例如,台北市的忠孝東路,公車跑大型車,又換個角度看,延吉街從八德路到仁愛路,就可以跑中型巴士。

 

*轉乘方便,民眾搭乘中型巴士公車到寬度大的路,轉搭大型公車,或是由大型公車轉搭中型公車,就可發揮公車深入較小路幅,民眾下車只要進入巷子步行,就可返家或前往目的地。

 

*候車空間完善,民眾搭乘中巴轉換大車的公車轉公車過程中,只要過馬路,就可以擁有完善的公車站候車空間。

 

*搭公車的費用要趨近於騎乘機車的成本,可採取里程計費,乘客搭公車使用電子票證刷卡,一定時間內轉乘可累積里程,就不用轉乘就需多花費,可能為在台北市搭公車全票十五元的車資段次。

 

*公車司機服務有一定的品質,著重行車安全。

 

*透過公車動態資訊系統,民眾透過手機上網查詢,就可知道下一班公車大約幾分鐘要進站。

 

*台北市的山區小型公車可延伸到市區路幅較小的道路行駛,並加密班次,方便山區,及路幅較小的聚落區民眾搭乘小型公車,也就是中型巴士,進入市區轉乘大型公車或捷運,例如,內湖的民善路大賣場區。

 

這種做法就類似香港的公共小巴,民眾搭乘小巴就可以轉乘大巴,或地鐵等公共運具,減少騎乘機車機會。

 

下面兩圖為我在台北市信義商圈,台北101大樓,台北市政府等建築物前路段,記錄小型公車與大型公車行經的場景。

6709-公車小巴20171211.jpg

編號6709圖片

小型公車可進入路幅較小的聚落型道路載客,採取密集班次發車,方便乘客轉乘大型公車或捷運軌道運輸系統,也可由捷運等軌道運輸系統或大型公車,轉乘小型公車進入路幅較小的聚落型生活圈,具有機動性高的特性。

 

圖中轉彎的小型公車後方,黃色的廂型車右邊,有機車行經景象。

6710-公車大巴20171211.jpg

編號6710圖片

大型公車,包括低地版公車,具有載客量高,可採取密集班次發車,行使幹線等特性,讓乘客搭乘更能用較短時間前往目的地,或轉成小型公車,其他路線大型公車及捷運等軌道運輸系統。

6747-公車後視鏡20180307.jpg

編號6747圖片

公車裡安裝前門旁平面後視鏡,面積足夠,開車時照不到自己導致分心的位置,可用有框或無框造型,長方形或圓形皆可,提供司機將車停放於停車位時,站起來對著鏡子看自己的臉貌,提醒發車後要以好臉色服務乘客,重視行車安全。

 

2018年四月,台北市已經有十六條類捷運的幹線公車路線,擁有密集班次特性。於是我動腦思考,其他縣市也可以發展類捷運幹線公車運輸系統,透過密集班次的運輸方式,有的縣市可結合客運站,作為幹線公車轉乘點,民眾可在客運站的候車區,轉乘幹線公車或支線公車。

 

由於客運站會設置在熱鬧的生活圈,民眾候車轉乘期間,可到客運站附近逛街購物,並透過手機查閱要轉乘幹線公車的動態及到站資訊,掌握好時間轉乘另一條班次密集的幹線公車,前往目的地,而且幹線公車可使用低地板公車營運。

 

至於支線運輸,可延伸幹線公車路網,民眾搭乘幹線公車到客運站,轉乘支線公車,由於部分密集聚落區路幅較小,或住戶及活動民眾數量沒有相當多,因此可用小型公車,也就是約二十人座的中型巴士營運。

6768-大城公車20180426.jpg

編號6768圖片

由於我在新聞看到,包括苗栗、彰化、南投、屏東等地,都發生過機車死亡車禍,於是我思考彰化縣大城鄉發展類捷運幹線公車,與高鐵站銜接的路網。

 

如果強化台灣的公車運輸系統措施,政府等相關單位有徹底執行,藉由便捷的公車系統,讓民眾感受到搭公車比騎乘機車方便,票價費用開銷不會比騎乘機車高出太多,就能吸引更多民眾減少騎乘機車,改搭公車,就可減少騎乘機車發生死亡車禍的機會。

 

路上的機車變少了,汽車行駛,包括公車就能更順暢,加上駕駛建立良好的駕車習慣,就可減少發生車禍的機會,剩下那些情形仍有騎乘機車的需要?

 

*外送員、快遞人員。

*在公車收班時間仍有外出需求。

*喜歡騎乘機車者,包括重機愛好者。

*有載貨需要以機車載運者。

 

當然在台灣要減少機車的死亡車禍發生機會,除了強化更為方便的公車運輸系統外,還包括道路品質的提升,駕駛人行車品質的提升,路權的觀念強化等,多管齊下,讓台灣的交通能夠更加安全。

 

而且強化公車運輸系統,可以減少塞車的機會。

6813-公車自用車20181006.jpg

編號6813圖片

我以圖片配文字說明,強化公車運輸系統,減少民眾僅一人開車,未載家人或朋友,攜帶太多或太重物品上路情形,可減少道路塞車機會。

 

因為一個人開自小客車上路,沒有要載很多或很重物品,除駕駛坐在駕駛座上開車外,自小客車的引擎室需要道路空間,空座位與空行李箱,也需要道路空間,越多如此情形的自小客車上路,兩輛行駛的自小客車間,需要安全車距,也就需要用掉道路空間,用掉越多道路空間,就越會造成塞車。

 

因此強化公車運輸系統,除了希望可減少發生機車死亡車禍機會外,也可吸引更多原本一人開自小客車,沒有載家人或朋友,也沒有要攜帶很多或很重的物品上路者,出門及回家皆為公車營運時段內,少開車多搭公車,若一輛提供座位與站位的大型公車,總共可載五十個人,而車內有二十五個人搭乘,公車車長約十二公尺,加上前後車安全車距共約十五公尺,對比這二十五個人都各開一部自小客車,在單向三個車道的道路上,車身加上安全車距,可能就需要用掉四十八公尺,全部改搭乘公車,可讓車陣縮短約三十三公尺,更能減少發生大塞車的機會,或縮短塞車的時間。

 

至於因為路幅等因素,使用中型巴士的小型公車行駛公車路線,若有一定數量乘客搭乘,例如,十五個人搭乘,少開自小客車上路,也可發揮縮減塞車車陣長度,減少發生塞車機會的效益。

 

因此在台灣強化公車運輸系統,除了可減少發生機車死亡車禍機會,也可減少發生大塞車的機會,民眾可了解這方面的觀念,促使政府等相關單位更加積極推動,讓台灣能有更安全,順暢的陸路交通環境。

 

透過Line分享此篇部落格文章

 

透過Facebook分享此篇部落格文章

 

我在2011年八月出-會說話的虎尾蘭-書,網友可到博客來網站瀏覽,透過紙本書購買,一邊閱讀求知,一邊進行翻頁手部運動,感受與看電腦或滑手機不同的閱讀體驗。
網友可點閱--博客來網站-會說話的虎尾蘭-書簡介資訊,還可搜尋其他作者出的紙本書籍簡介。

 

我的Facebook

使用電腦點閱瀏覽

使用手機點閱瀏覽

確認手機作業系統後,可開啟Facebook APP瀏覽。

 

 

網友理智客觀留言,讓部落格文章閱讀更有收穫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FC2 Analyzer

 

 

sites stats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03050ia 的頭像
    a03050ia

    蔡松益的部落格-寫文章看景觀,儀器等產業在台灣發展

    a03050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